如何聰明選購保健食品? 選購保健食品前應該注意哪些檢驗報告?
近年來,養生保健蔚為一種社會風氣,國人普遍重視自身保養,不僅注重日常生活作息與養成運動健身習慣,在營養攝取上也盡量多吃蔬果,更多民眾會購買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素。
但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,讓人在購買時充滿懷疑與不信任。
然而近幾年來連續發生的重大食安事件,更是再三喚起人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:
• 2011年5月 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
• 2013年5月 毒醬油、毒澱粉等食品安全問題
• 2013年10月 黑心食用油事件
• 2014年9月 食品安全警報:餿水油、劣質油事件
• 2015年4月 飲料店驗出茶葉殘留農藥
• 2017年8月、2019年2月 芬普尼污染雞蛋事件
而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種類豐富,品牌也相當多元,在每一間品牌商都砸下廣告重本大肆宣傳,強調自家產品品質最佳,效果最好的同時,民眾該如何辨識,才能選擇對自身有幫助的保健食品?
保健食品也是屬於”食品”,就食品而言除了安全還是安全。
食品業者需執行強制檢驗
衛福部公告資料上,開宗明義闡述了制定原因「為強化食品業者自主管理責任」,因此在2018 年9 月20 日公告修正「應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與辦理檢驗之食品業者、最低檢驗週期及其他相關事項」,擴大要求指定規模之37 類食品業者,分階段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及辦理強制檢驗,到2019 年1 月1 日指定的業者已全數納管。
針對營養補充食品,例: 食用酵素、膠囊、錠狀、顆粒粉末、漢方營養補給飲品、非漢方營養補給飲品等營養補充品,如:綜合維他命、紅麴膠囊、乳酸菌膠囊等。
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保健食品,必需要有的檢驗項目為:
原料:真菌毒素、農藥殘留、重金屬、塑化劑
成品:重金屬、相關衛生標準
面對食品安全危機,民眾該如何防範?
食品安全是政府與人民都該高度重視的課題,但面臨到食品衛生問題時,一般民眾又該如何自處呢?不妨從以下兩個面向著手:降低吃下問題食品的風險 拒絕食品原物料來源不明、以及無法確認製造單位的相關商品,或是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售價的食物,此類標示不清的食品在食用安全都有著較高的風險。
確認購入的食品衛生安全
面臨食安風暴的危機,許多業者會在商家店面、網頁等公告自家食品的測試
報告,強調其食品衛生安全合乎標準,讓消費者藉此作為購買的參考依據。但民
眾須注意業者委託的測試單位其公信力與專業度,別看到測試證明就過於放鬆警
戒喔!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